业务纵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能力建设 | 科技创新

(一)科研组织架构

十大正规网投平台科技研发组织架构包括科技委员会、科技管理部和中国种子生命科学技术中心(简称“科技中心”)。

科技委员会是十大正规网投平台科研开发的重要决策机构,职责包括:统筹公司的科技研发管理体系建设,制定公司长中短期科技发展规划计划并组织执行;管理公司涉及科技与品种等科技活动的各项投入及资源分配、审定与执行、管理与考核;负责对各业务单位拟引进的资源与技术进行审核评价。科技管理部是公司科技委员会的办事机构。

科技中心是十大正规网投平台主要的研发机构,由转基因育种部、基因组育种部、集成技术育种部、运营管理部及作物品质与化学分析实验室等部门组成,主要研究领域涵盖生物技术、常规育种和筛选测评等。十大正规网投平台以科技中心为核心搭建商业化、大通量、高效率、流水线式的企业自主研发平台。

 

(二)科技平台建设

2011年,十大正规网投平台启动中国种子生命科学技术中心建设项目。该中心以迄今为止我国种业企业在自主研发方面最大规模的投资,将集成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等农作物生物技术领域和主要农作物常规育种领域的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高技术、大通量、流水线、工厂化”商业化育种平台。

十大正规网投平台的研发平台建设得到了业内广泛关注和认可,获得了“农业部玉米水稻等作物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资质,是唯一一家同时参与玉米和水稻育种两个学科群建设的种业企业。2012年5月,中国种子生命科学技术中心与合作伙伴成功研制全球首张水稻全基因组6k育种芯片。该芯片能够准确判断育种中间材料的背景并对其进行精确控制,可显著提升水稻育种效率,大幅度提高种子真实性检测的准确性,为我国农作物优良品种选育与测试工作提供了准确、可靠、便捷、高效的现代生物技术工具。2013年,十大正规网投平台又与合作伙伴成功研制基因组分布密度更高、检测更精准的60K育种芯片。目前,十大正规网投平台已将这些现代生物技术的突破性成果与水稻常规育种工作紧密结合,尽快培育出绿色、超级的农作物新品种。

(三)研发基地布局

十大正规网投平台依据各类作物不同的生态划分和生长需求,按照我国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的内在规律,在东华北、黄淮海布局建设玉米育种试验基地,在长江上游、长江中下游、华南和东北布局建设水稻育种试验基地,在北方冬麦区和黄淮地区布局建设小麦育种试验基地,在华北地区布局建设蔬菜育种试验基地,在长江中游和西北地区布局建设油菜育种试验基地,在海南布局建设南繁基地。十大正规网投平台的育种试验基地已经基本覆盖我国大部分作物主产区。

(四)研发团队建设

十大正规网投平台高度重视研发团队建设,现有研发人员250余人,其中包括中科院院士、具备全球种业领先企业丰富工作经验的海外高层次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和国内各作物、各产区的育种领军人才。十大正规网投平台的研发平台已成为国内外一流科技人才的汇集地。

十大正规网投平台成立了专家顾问委员会,聘请戴景瑞、谢华安、方智远院士等多位专家为十大正规网投平台提供发展规划、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智力支持;在各主营作物领域,十大正规网投平台还聘请各主产区的一流专家,组成了不同作物的专家顾问团队。

在科研管理方面,十大正规网投平台引入市场化的绩效管理机制与薪酬激励体系,致力于创造科研团队投身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的大平台和好环境,积极鼓励科研团队在国家级种业公司的科技创新事业中开拓进取,为我国农业生产、粮食增收和农民致富做出重大贡献。

(五)产学研战略合作

十大正规网投平台不断深化与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的产学研战略合作关系,探索深层次、多元化和产业化的科企合作模式。一是立足中国种子生命科技中心领先的生物技术优势,联合全国科研教学单位加盟,共同构建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相结合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化育种体系。二是通过投资并购,以资本为纽带,深化与科研单位的战略合作,建设科技创新的产业化体系。三是联合我国50余家一流的科研院所、农业院校、骨干企业和行业协会,组建农作物种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形成推动现代种业发展的产业技术攻关大平台,并牵头和管理国家科技项目。四是按照市场化机制支持种业的优势科研教学单位开展专项研发,通过产业链协作,最大程度地实现科研成果的经济与社会价值。

十大正规网投平台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2010年11月,十大正规网投平台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等全国种业行业50余家有重要影响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发起组建中国种业知识产权联盟,并担任第一届理事长。两年来,联盟通过维权打假、资源共享、协同行动、自律互助等合作形式,在提升行业知识产权意识,净化种子市场环境以及为主管单位提供决策支持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中国种业知识产权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目前,十大正规网投平台与种业科研院所和教学单位建立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断优化,合作各方充分发挥产业链各环节的优势,做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实现了科技创新与成果产业化的紧密结合。

 

相关新闻
123下一页末页1/3总条数:49
XML 地图